这两篇是从小黑色本本上摘录的,写的相当简单~呵呵
一:
Date 05.10.16 晴
第一次去科技市场
买东西,办事情太盲目,无序,无安排,做事太嘴快,未考虑就做出回复
坐公交<挤>凡事应多想一步,考虑好后即按计划实施
—-例:回来的时候和楠楠,小三,坐的反方向车,然后才能顺利回来
摊,位,柜,店
几年后,走出校门,自己也一无所有,同样一个市场,货或许一样,但位却不一样,可见一定要提前准备,占最好的位置
二:
Date 05.11.6 晴
今天是第二次来科技市场,但我的感觉颇多
买东西,办事情不要表露自己的喜好,否则就可能被看穿,货比三家不吃亏,买东西时,尽可能去大地方买,
专卖店的东西不一定便宜.
同物品的差价不小,其中的利润是不言而喻的
和人交谈结束后,不要急于告别,别人激动,高兴时,你的称赞及言行会使他比较难以忘记
评:20070407 10:23
这两篇文是前年写的,依照现在开来,当时自己的性格过于消极的,尽管情况很不明确,但没有一颗乐观振奋的信,忧愁,杂乱,现在虽然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大的解决,但是绝不会这样来写,起码会给自己很多东西吧,我是好的,我相信我能干的比别人好!20070407 10:23
评:2023年11月16日
当时为了买一台电脑,马恒旺帮我组装的,刚开学1个多月就进行了,花了4000多块,包括后面17年买的笔记本DELL 640M 也是4000-6000之间,妈妈对我这方面还是比较支持的,我电脑也一直没闲着,学习到了不少东西,虽然比较杂,但后面确实受益不少,谢谢妈妈的爱!
-2023年11月16日
如何做笔记学习
此篇原文没有改动,这里学习一下基于学博客模式下如何做笔记,学习整理于2024年8月7日
多年前做笔记,做记录,有一类速记的手法,草记之后然后整理,当年会议和听课常用语此类手法,我开始写博客的时候,已经能经常接触到电脑,所以码子起来也方便很多,后期排版和整理也比速记名目和干净不少,当然到今天来说,习惯于利用碎片时间,用手机APP,记事本或者工具辅助记录就更加灵活了
一般事件发生时,我们只能速记,俗称的第一现场,这是直接体验或遇到事情的地方,立即捕捉和记录下感受和想法的时刻;这么做,可以让笔记记录更生动、更真实,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灵感。
没过多久我发现一个问题:灵感碎片化,一句话启发很多,令人印象深刻,回头再看时往往难以应用,只剩下深刻的印象。
现场感触的一刻,触发很多情绪,感觉“哇,好有道理”;但到第二天再看时,发现只记得“道理”部分,其他都模糊了。当然这个有部分记忆忘却的因素.
怎么办?解决方案是进行两次笔记记录:
二次笔记:
- 第一次笔记:目的是捕捉灵感。快速记录,抓住那些突然闪现的想法或信息。
- 第二次笔记:重新审视和整理第一次的笔记,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,使笔记不仅仅是孤立的信息片段,而是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。
特别是第一次刻意练习时,我会感到不习惯,甚至觉得没必要花时间去做。
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解:只要把信息记下来,随时都能找到,就不需要再处理了。
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做法,把信息记录在笔记工具里,并不代表信息已经被有效地吸收或整理了;如果不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,它们不会带来任何价值,反而可能会造成干扰和负担。
该怎么办呢?
中转仓:
我设立了一个“中转仓”。所有临时笔记先放在这个中转仓里。不那么忙时去看看,对笔记进行必要的整理。
这个过程不仅帮助我回顾了笔记,还为后面更深入的处理和应用打下了基础,确保笔记能在知识体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。
注解:
古代有一些注解的手法,后人阅读都会添加新的内容到注解里;随着时间,这句话周围的文本越来越多,笔记也跟着变化,从最初的一句话,逐渐变成了一篇1000字的小文章。
知识太多,看不完记不完,怎么办?我意识到,笔记有两种类型:
- 主动的
- 被动的
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后,身边的人对突然降低的拍摄门槛很兴奋,比如:在网红店前打卡、餐前“手机先吃”、与艺术作品合影,甚至使用无人机自拍,都变得非常普遍。
这个就因人因事而异了,起码记录总是好的,如果发现前面的记录很重要,完全可以利用注解的方式二次编辑和新感记录
笔记本质是为目标服务,我们得有明确目标,比如帮助记忆或激发创新。
有时候,那些看起来“无用”的东西,其实是最有用的。
笔记到底是什么?我们思考和创造的一个容器。
那么多人囤积信息,他们害怕丢掉信息流中的任何一点点,结果,从没真正去深入理解信息,只是机械地存放在笔记软件里。
做笔记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?
它是帮一个人把不会说出口、不容易直接解释的知识(我们叫它隐性知识)变成可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形式(显性知识),然后,把这些具体的知识组织起来,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系统。
我们利用长期记忆来保存和回顾过去的信息,这让我们能在需要的时候调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者表达观点。
比如:我们需要用学校学到的知识,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,或者在写作时,回顾过去的思考。学习核心,是把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,而运用知识,则涉及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。
笔记像存放思考的大箱子。
有了它,哪怕是10年后再翻开,你也能找到当时的想法和灵感。也就是说,笔记帮我们保留了过去的宝贵思考。
每个想法应该像“夜空中最亮的星”,应该想想怎么把星星串起来,记住,重要的是,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星,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的光芒。
以上部分观点引荐学习于:王智远 如何做笔记?
有理论就会有方法,下面是学习做好笔记的八大方法:
马恒w前一段时间来上海,带着孩子 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家庭妇男,主要是带孩子和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,另外他出租了一些房屋,惜年,那种对电脑的热爱,荡然无存,我觉得吧,有可能过几年我也可能会和他一样,但是也可能不一样,一样的是回归于家庭,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,我可能还会涉及到很多的工作,但是最终会没落
用AI做笔记,快速提取视频里的关键信息
https://www.toutiao.com/video/7322513866565353472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