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开始学习《了凡四训》,我为什么学习了凡四训呢
第一是家书,肯定就是比较务实,长远之路来走
第二既然是儒释道,必然暗含中华绵绵之道
第三能流行这么久,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(王阳阳思想,曾国藩推崇,有几十个研究学会)
第四作者是取得过成绩的人,800年最好县令
学习这本书,书中有立命之学、改过之法、积善之方、谦德之效四部分,我就不要拐弯再另外三心二意了,试试仔细阅读琢磨及和自己做链接:
看完第一遍有啥感受,
第二遍理解下有啥感触,
第三遍精读后有啥心得吧
立命之学和自己做链接:启发我要做的下一步:
1.原来以为这一类书籍晦涩难懂,且时代久远,思想上难以产生共鸣。没想到并不是形而上的哲学专著,反而是一部类似家训的内容,这就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,要认真读下去。
2.书中说真正能改变自已命运的,是自已的心念和行为。觉察心念,是我不太擅长的部份,通过阅读此本,希望能有所感悟。我本身有些相信命运只学的,所以经常去算卦,拜佛之类的,希望有所新的感悟呢
改过之法和自己做链接:启发我要做的下一步:
1.每日做反思。2.不苛求自己不犯错,我们都是普通人,日常言行中犯大大小小的过错很正常,最重要的是要去觉察自己的心念,从心念上去修正。3.每天留出固定时间阅读。
积善只方和自己做链接:
启发我要做的下一步:
1.勤俭节约,舍财作福可以从小的地方做起,比如说每天收到了快递的纸盒,把它与垃圾分开,送给楼下的清洁阿姨。
2.与人为善。比如一个微笑,一个善念,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
总结一下全书和自己做链接:
启发我要做的下一步:
1.每当想要表现自已,展示优越感,刷存在感时,提醒自已要谦虚,谦虚、谦虚……
2.情绪即将爆炸时,提醒自已:打住,积了怨气是写不出好作文的,要心平气和……
和自己做链接:
对自己要做的事:
1.每天一总结,改,善
2.知错马上改
3.心烦意乱时,向内问
4.提升自已
5.列出自已明确能做的10种善,带孩子一起做
6.爱护财物
对他人要做的事:
1.谦让。
2.信息传递避免压制他人
3.接纳他人与我不同
4.与人交往,思考:能带给对方什么
5.看见他人好,点赞、宣扬
6.了解他人的“乐”
7.对更多人负起责任
1.这是是一部家训,是写给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。它矫正了中国人日常生活里普遍存在的对命理风水的迷信,倡导一种积极向上、自己命运自己掌握的人生态度。
2.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作而成;每个人的福报,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。
3.每天反省,每天把自己的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。
4.命运可以通过修行改变,透过持续不断的做好事来改变。
5.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,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。
6.追求富贵也有方法,不是厚黑学,不是权谋或神神鬼鬼,而是清净自己的心性以及在行动上持续不断的行善。
7.上天是公正的,每个人都要为他自己的行为买单。
8.只做好事,莫问前程,心安就好。
一:立命之学
立命只学,我觉得立的是人生命运的志向及目标,坚持做好的,尽量减少做坏的,然后每天好的-坏的=存留好的
待整理:读《了凡四训》,与自己做链接
《了凡四训》中讲到修一颗平静的心,争名夺利自然会让自己心不安定,会随荣辱得失而起波澜。以下六点有所感悟,则智慧自开:
一,不争。很多时候,我们内心缺乏稳定的情绪,就是容易去争先。俗话说,枪打出头鸟。争得到名气地位,有时候会遭人嫉妒,引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如果每个人只专注自己,向内求自己,不再去执外在的名利。当有一天自己的福德足够深厚,外在的东西不请自来。
二,不抱怨。不怨天,不尤人。怨气只会让自己更倒霉,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个愁眉苦脸的人。不抱怨自己的命运环境,还有其他的东西。若能把时间精力用在专注提升自己身上,那么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袁了凡先生在云谷禅师点拨下。懂得命运真相。于是改号了凡,从此改变自己的一言一行,修心养性,最后改变命运。
三,不后悔。过去的无法改变,只能接受。后悔只会让你更加自责,内耗,产生负面情绪。
《了凡四训》中一句经典名句,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,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。此乃再生之理也。
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,不应该再去后悔懊恼,收拾心情,轻装前进,让自己有一个新的梦想去追寻。
四,不怨人。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赋能的。如果你想得到什么,那么你要想着付出什么去兑换。人帮你是情分,不帮你是本分。
当事情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,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原因。不要埋怨别人,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自己,这才是天道规律。
袁了凡先生在他没有儿子时,他就反躬自省为何不能生子的原因。一切都是因果关系,不能怪罪别人。
自己犯错改自己,当自己足够好的时候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
五,不着急。遇到事情不急不躁是一种很高的修为,也是成熟的标志。凡事有成就的人,他们的情绪稳定,从不会看到事情来临时慌慌张张,所以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得体。
袁了凡先生在修心的过程中,也提出不着急才能让自己有好心态。好心态就决定一切。
六,不发火。有本事的人没脾气。怒气之火会冲昏头脑,让自也处于被动状态。或者可能发生的好事也会变成坏事。
不发火是一个人的修养。袁了凡先生在他反省自己的时候,提出闻过则喜,问谤不怒。
如果是别人的错,你不应该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。如果是自己的错,你更没有资格发火。
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控制情绪稳定的人。只有自己情绪稳定的时候,才能有精力去处理好手边的事物。
不发火,是看一个人能不能做到情绪稳定的因素。能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事态,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。
遇到事情缓缓,让自己冷静一下,再去做决定,以免后悔。发火是一种本能,不发火就是本事。
袁了凡先生从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变成一个克己慎行的人。改变自己的性情,也改变人际关系。让自己的身心愉悦,去从事工作,效率更高。
其他类似文有感:
一:
我们常说真正聪明的人,都在下笨功夫,其实,只有聪明人才知道下笨功夫是对的,才知道下笨功夫的东西能留下来。
《了凡四训》中袁了凡先生在改过之法中,也是运用笨方法让自己一点点改变,文中也这样写道:
顾发愿改过。明须良朋提醒,鬼神证明;一心忏悔,昼夜不懈。经一七、二七、以至一月、二月、三月,必有效验。
来自:读《了凡四训》,越是聪明的人越想走捷径,越是智慧的人越懂得下笨功夫
ps: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文章:游灵山,人生不要抖机灵,不要太着急
二:
普通人看问题总是向外寻求答案。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,要么归因于命运,归因于环境,从来不去想自己的问题。
在了凡先生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。他也是这类人。他相信人的命天注定,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
如果一个人不反省自己,只是盲目向外求功名富贵,可能会过分乱求。
这时,过分贪婪而不择手段,导致心中仁义道德消失,功名富贵也没有得到,这就是内外双失。
《论语》中说,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行有不得。
当你把目光收回来。聚焦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上,并能坚持十年如一日,不断向内求,挖掘自己的潜能,这才是真正的觉醒。
人觉醒后也好像大梦初醒,忽然间看到真相。他就会回归自己,掌控自己的心,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向内求,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逆风翻盘。
来自:读《了凡四训》,看一个人是否觉醒,最关键点看他是向外求还是向内求
ps:我写的类似的文章:带小磊去普陀山,谈谈向内求
刚开始看了凡四训的时候,我以为就是教人诚恳,做个好人做善事的这本书,但实际看了电影一半的时候,截止到目前,我发现不是这样的,他教人改过自新,多做一些好的事情,少做一些孽障的事情,另外他有一个记录本本,每天把做的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分别做抵消,这样的话,人就会不断的在进步,其实我开发业务和对客户关爱不到,也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小本本,这样的话就一直在前进中,同样生活也应该这样,接着看吧,立命之学。这个和国外的一些人生规划,职业规划,一个道理,但是更多的是作为人的一个主心骨,一种信念的执行
https://m.toutiao.com/is/iRu93TeY/ – 悠闲爱生活的柔情似水:我惊讶地发现,但凡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,其家族都存… – 今日头条
《了凡四训》:向内求,才是生命觉醒的开始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D4V3S50sk_KfWEzEj98Hg
了凡四训里面的功过格,每天核查相互抵冲,这个是很不错的,教为人向善,查过,之类都是有好处的,我应该静下心来,在无聊的时候多学习一点之类的东西
AI文:学习了凡四训,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:
1. 了解背景: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所著的一部家训类作品,分为立命、改过、积善、谦德四篇。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。
2. 阅读原著:阅读了凡四训的原著,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。原著较为简短,篇幅不大,阅读起来不会花费太多时间。
3. 分析和思考:在阅读的过程中,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,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,思考如何将书中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。
4. 交流和讨论:可以与他人分享阅读了凡四训的心得,参加相关的读书会或讨论组,与他人交流和讨论,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书中的理解。
5. 制定行动计划:根据书中的观点,为自己制定一个实践计划,将书中的道理付诸实践,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6. 持之以恒:学习了凡四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,持之以恒地践行书中的道理,才能真正受益于这部作品。
7. 阅读相关书籍:阅读其他与了凡四训相关的书籍,如解读、评论等,可以帮助自己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。
看到有人说 羞耻心,我本身觉得一般情况下很难,但是别人举了一例,如果你看到比你聪明的人,能力强的,取得结果的人又比你努力,这个时候你会不会 有羞耻心呢,瞬间,我有所感触,觉得,哦,原来可以这样激励和羞耻自己呀
《了凡四训》但改过者,第一,要发耻心。第二,要发畏心。第三,须发勇心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7eK-xGNNLZj9eFuJ1HZMiQ
《了凡四训》里的改命十大金句,背下来让你少走弯路
1、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
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福气也是靠自己来求。你的一言一行,起心动念,决定你的吉凶祸福。
2、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,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
世间的一切功德福报,都离不开自己的内心,只有净化自己的内心,断恶修善,从心开始改变,没有感悟不到的。所以说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从心的改变开始的。
3、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从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。
从前所有的经历,无论是好还是坏,都过去了;从今天开始一切重新开始。曾国藩就是读到这句话把自己的号改为“涤生”,并把《了凡四训》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。
4、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辨;如春蚕作茧,自取纠缠。
如果听到别人的诽谤就大发雷霆,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,把自己束缚起来了。
5、务要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,一日不知非,一日安于自是,一日无过可改,即一日无步可进。
每天都要去反省自己的过错,一天步反省改过,就是安于自是,没有进步。
6、一时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。
言语劝人是一时的,以书劝人可留百世。
比如《了凡四训》《颜氏家训》《父子宰相家训》等都是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,影响了无数后人。
7、过于厚者常获福,过于薄者常近祸。
厚道的人常常福泽深厚,而刻薄的人常常不能远离祸端。
8、勿以己之长而盖人,勿以己之善而形人,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。
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的优势,不要因为自己为善多,能力强就炫耀,让别人难为情。
就是我们常说的:发自己的光,也要让别人可以发出他的光芒。
9、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孙保之,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孙保之,有三世二世之德者,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。
一个人能够有什么样的福报,都是由自己的德行决定的!《了凡四训》也是一本劝善书,劝人广积阴德的,多做好事,改变自己的现状和命运。
10、一息尚存,弥天之恶,尤可悔改。
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,滔天的罪行也可以忏悔改过。改过在一个人的起心动念,只要觉察到过去的过错,一心改过,就像千年的幽谷,一灯才照,千年之暗俱除。
第一篇叫立命之学,第二篇叫改过之法,第三篇积善之方,第四篇谦德之效
1.立命之学
所谓立命,就是要创造命运,而不是被命运左右。
如果把种种的不是尽量地改掉,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,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,能够做到这样,那就是你重新再活一遍了。
而从他起心动念的这一刻起,他的命运也开始发生改变,这就叫作立命。
在袁了凡活到六十九岁的时候,他给儿孙留下了一段话,说“造命者天,立命者我。力行善事,广积阴德,何福不可求哉?”
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我命由我不由天,就是做到了两个字,一个叫修,一个叫俟。什么叫作修呢?就是自身有过错,那就应该彻底改正,永不再犯,这叫修为。那什么叫作俟呢?就是哪怕有一点点非分的企图、念头,有一点点的迁就和迎合,都应该彻底地斩断它,这样才能够勤勉修身,而又能够安心等待。
那你说做到了修和俟的人,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?就是遇到一件事竭尽所能,然后完全放下;或者说用出世的心,做入世的事业。一旦达到这种境界,就是达到了不动念的境界,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,才是真正的立命之学。
2.改过之法
《了凡四训》中有言:“今欲获福而远祸,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。”
要想改变命运,先要改掉自身的一些坏的习气,清除内心的一些妄念,改正过去的种种不足,叫“善改过者,未尽其事,先明其理”。
也就是说没有人是不犯错的,犯了错不重要,重要的是要明白错在哪里,要懂得其中的道理,举一反三,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犯同样的错误。
袁了凡认为欲要改过,一定要有三颗心,这样才能够明白道理。是哪三颗心呢?第一,羞耻之心;第二,敬畏之心;第三,发勇之心,就是勇敢的勇。
所以福之将至,可以从一个人宁静的心境和安稳的态度中判断出来;反过来,祸之将临,也能从这个人的乖戾,和不自然的言行中发现得到。
所以袁了凡认为,一旦发现了小小的错误和过失,就不能放过,而是应该抓住它立行改过;这样长期坚持下来,人自然而然就能得福而避祸。
一般人会有三种做法,叫作“从事上改”,“从理上改”,还有“从心上改”,这是三个阶段,做法不同,所得的功效也不同。
在袁了凡看来,改过最上最高的方法还是修心。
心不动,坏的念头就消失了,也就不会再犯了,这个就叫作动心起念。
如果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,把自己当作一块美玉,天天月月年年地雕琢下去,最后我们就成为了一个品行很上乘的人了。
3.积善之方
《了凡四训》中讲:“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”
这是在改过之后,人们就能够着手来“积善”了。“积善”就是改变命运,非常重要的一关。
在这一篇中,袁了凡提供了十大类善行作为指南,提醒大家说平时可以多做这样的事儿。慢慢地,你的好运和福德就会一点一滴地攒起来。
包括什么呢,叫“与人为善”“爱敬存心”“成人之美”“教人为善”“救人危急”“兴建大利”“舍财作福”“护持正法”“敬重尊长”“爱惜物命”。
比如说辨别什么是真善,什么是伪善,怎么分辨呢?
首先我们对善恶的辨析要有曲直之分。什么叫作曲直呢?书里面就讲,说全是救济世人的心就叫直;如果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,就是曲。
全是爱人的心是直;如果有一丝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,就是曲。
全是恭敬别人的心是直;若有一丝一毫玩弄世人的心,就是曲。
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,圣人和普通人对于善恶的看法,取舍是大不相同的。
所以袁了凡总结,说凡要积善,绝不可被耳目声色所利用,跟着感觉走,必须要从起心动念的隐微地方,将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涤清净,不可以让邪恶的念头污染自心。
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辨析一个观点,就是善恶还有是非之分,什么叫作是非呢?
普通人去做善事儿,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,不能只是在心里不断地拔高自己,需要看这件事的长远影响。
有一些人出于好心,出于善意去做事儿,但是结果却并没有那么好,这就叫似善而实非善。
那另外一些人,做事的动机也许并不那么纯粹,然后他的行为上也有一些瑕疵,但是结果却是有益于大众的,那这就叫作虽非善而实是善。
在平时的生活里,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,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,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。
4.谦德之效
什么叫作“谦德”呢?就是跟人相处,待人要谦虚,从别人身上处处学习,这样自己就会有进步。
古人有几句老话说“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,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”。
这个“志”指的是什么呢?就是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,要有大的格局和胸襟。
就像树要有根一样,人要立定这种伟大的志向,必须在每一个念头上都要谦虚,即便遇到像灰尘一样极小的事情,也要给别人方便,也要去包容理解别人。能够做到这样,那么命运的福报,就能够由自己决定了。
这就是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”。
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去培植良善的心念,一心一意地去做善良的事情,每时每刻显现的都是正念,那么邪恶的不正当的念头,就不会来找你。
打一个比方,就是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,那些鬼鬼祟祟的东西,就会全部消失了。
阳光越温暖和煦,然后那些阴谋诡计,就越是立不住脚,这就是谦虚给人带来的福报。
袁了凡先生所总结的“立命、改过、积善、谦德”,依然很具有现代性
我惊讶地发现,凡是生于富裕之家者,他们的家族中都拥有一个奇特的共性:在家谱上的前几代中,必然留下了一段令人惊叹的善行。这些善行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父辈、祖辈,或是曾祖辈所做出的伟大贡献。只要一个人能坚持不懈地行善,即便他们的子孙后代遭遇困境与艰难,往往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克服困难。而如果有人能够献出至高无上的慈爱,无私无求,那么他的后代将时刻享受着富足安康的生活。不再羡慕别人的幸运和快乐,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积累的善行。人生的幸福不是从索取中获得,而是通过持续行善所累积的福报换得。善良本身即是幸福的源泉,真正的善良需要内心发自同情他人、不图回报,也不期望以此来追求舒适的生活。这个世界的真实之面是,越是愿意帮助他人而不图回报的人,福报会更加浓厚且丰盛。给予真挚的关爱必将获得满满的回报。愿每个人都坚信“善有善报”的真理,只要我们坚持积累善念,相信美好必将如期而至,给予我们无尽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