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第4个《自律100天》开始,我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任务——用心发朋友圈。
自从将朋友圈,视为自己的另一个输出空间后,我发现自己的灵感越来越多。
每天,除了发布3-4条朋友圈,我的语音便签,也总是记录得满满当当。
而这一转变,来自于我最近的一个新习惯——⌈即时记录⌋。
///
那么,什么是⌈即时记录⌋呢?
所谓⌈即时记录⌋,并不是等到记录时,才绞尽脑汁思考要记录什么。
而是在感知与触发的当下,即刻记录。
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席——Jordan Poppenk博士及其团队,曾设计了一种方法,可以估算一个人每天可能产生的想法数量。
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,一个人平均每天大约会产生6200个想法。
当然,这些想法中,有些是有意义的,而有些则是毫无意义的。
然而,这些想法的存续时间,往往极为短暂,有时仅仅持续几秒钟。
所以,如果我们不进行⌈即时记录⌋,它们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瞬即逝。
过去,我也有⌈即时记录⌋的习惯,但仅限于捕捉文章选题与思路的灵感。
而且记录的方式,仅停留在文字记录,或者关键词记录。
随后,再根据这些记录进一步扩展思路,形成完整的文章。
然而,发朋友圈与写作有所不同,作写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。
要将求零散的思绪,组织一成篇条理清晰、架框完整的文章这,相对较难。
朋但友圈的内容,往往更加碎片化即和时性。
因此,我需只要去捕捉那一的刻真实感受,直而接真诚地表达出来即可。
于是,我尝试采用语音的方式进行⌈即时记录⌋,以便更快捷地捕捉并分享我的即时感想。
这种方式相较于文字记录而言,确实更为快捷高效。
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,让我随时随地,只需拿起手机就能开始记录。
比如,我经常在运动、洗澡、洗碗、做饭时,会有很多的想法闪现。
这种即时记录的方式,帮助我避免遗漏掉很多宝贵的想法。
而且,使用语音记录,还让我无需过多思考如何组织语言,想到什么就说什么。
感知即触发,触发即记录,记录即存在。
而这些随机而碎片的记录,为我后续组织出更完整的想法,提供了宝贵的素材。
///
然而,我们应该⌈即时记录⌋什么呢?
我们活得像个没有情感的机械人,在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城市里穿梭。
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发现点什么,感知点什么,最终则会误以为,生活就是如此乏味。
在记录的每一个当下,我们赋予文字不同时空的生命能量。
当我们回顾往昔时,发现有一条似有若无的线,将它们串联了起来。
多少位博主推荐了flomo的⌈相关笔记⌋功能,我都没有为之动心。
我尝试将我的想法,在flomo中模拟了一下,我找到了那一条穿越时空的线。
我们需要先捕捉那个线头,才能找到那条完整的思绪之线。
当我们在记录时,我们的感知力与思维力同时处于在线状态。
而当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时,往往会惊喜地发现,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想法,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。
这时,灵感不再只是一个线头,而是由点带线,由线带面,最终在我们脑海中编织出一片思想之网。
那天,当我在发一条关于教师节的朋友圈时,我敏锐地感知到了自己内心能量的微妙变化,让我对感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。
这正是我前两天,在以下这一篇文章中,所提到的⌈记录⌋的底层:
无论是阅读时的触动,还是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引发的感慨,它们背后所带来的即时感受,是最弥足珍贵的。
今天,当我收到公众号流量主报告时,这份报告成为了一个触发点,让我产生了以下的感悟。
而这些,都是在被触发的当下,所进行的⌈即时记录⌋。
“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而成。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创造,然后付诸实践,即体力上或第二次创造。”
实际上,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会在脑海中先行预演或构思一遍。
比如,在开始着手写这一篇文章之前,我也在脑子里构思了很久。
但在实际写作时,却发现自己很多想法都不知不觉中遗失了。
而现在,我会一边思考,一边通过语音的方式,将思考的过程⌈即时记录⌋下来。
我无需追求思维的连贯性,讲究语言的顺畅,只需将思考的过程⌈即时记录⌋下来即可。
所以,通过⌈即时记录⌋思考过程,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思考线索的丢失。
今天这篇文章,就是在我一边做午餐的过程中,一边通过⌈即时记录⌋的方式构思的。
然后,在下午孩子上学后,利用一段完整的时间,将记录的内容整理并完整地输出成文章。
///
通常,语音输入法存在一个弊端,就是很容易在达到一定时间后,会自动断开。
当我发现转换后的文字,难以理解时,我可以回听原始的语音。
这样,即使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,我也无需急于修改语音便签转换出来的内容。
///
辉哥说:
“我们若能发现一天和一生的关联,我们若能发现琐碎与宏大的关联。
每个平凡的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凡。幸运的是,我逐渐发现了这种关联。”
我希望每一个人,都能发现这种一天与一生的关联。
所以,我真心建议大家,尽早培养⌈即时记录⌋的习惯。
好了,这就是今天的分享啦!
如果今天的分享对您有所启发,请帮忙点个“在看”或者“赞”,感恩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