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货代行业面临的“旺季消失”困境,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构性疲软,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五点:
⚖️ 一、关税政策波动引发贸易节奏紊乱
- 政策不确定性抑制出货:特朗普政府频繁调整关税政策(如“301调查”、对华加征关税),导致中美贸易充满变数。虽然5月12日《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》曾短暂刺激出货激增10,但8月关税豁免期将至,买卖双方再度进入观望状态。美国进口商担忧成本骤增,暂停新订单以评估风险59。
- 抢运潮透支需求:4月关税落地前出现集中抢运,大量货物在政策生效前出清,导致后续订单断崖式下跌。例如4月9日后,中国到美集装箱订单量三周内暴跌近40%9,透支了传统旺季(6-8月)的需求。
📉 二、需求端疲软与库存策略调整
- 欧美消费市场动力不足:全球经济复苏乏力,欧美终端消费需求疲软。例如欧洲航线虽无关税扰动,但运价仍因需求不足持续下跌58。
- 库存周期变化:美国零售商在年初提前囤货,但库存消化缓慢。6月为感恩节、圣诞季备货的“提前拉货”结束后,新增订单未能接续,形成需求空窗58。
- 电商红利减弱:高利润电商货曾是关税高峰期的出货主力,但随着美国通胀压力上升,消费降级导致高货值商品出货减少9。
🚢 三、运力过剩与成本倒挂挤压生存空间
- 新船交付加剧供给过剩:疫情期间订购的新船集中交付,2025年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增长1%,总运力达3272万TEU。跨太平洋航线运营公司多达23家,舱位供过于求57。
- 运价跌破成本线:美西线现货运价跌至1700–1900美元/FEU,部分特惠价低至1500美元,非联盟小型船企已陷入亏损。运价持续6周下跌(SCFI指数周跌5%),部分企业被迫撤出航线58。
近期主要航线运价跌幅(2025年7月数据)
航线 | 运价变化 | 跌幅 | 现状 |
上海→美西 | 2142美元/FEU(↓52美元) | 2.37% | 逼近成本线,部分企业亏损 |
上海→美东 | 3612美元/FEU(↓560美元) | 13.42% | 需求动能不足 |
上海→欧洲 | 2079美元/TEU(↓20美元) | 0.95% | 经济疲弱拖累需求 |
上海→地中海 | 2528美元/TEU(↓139美元) | 5.21% | 同步欧洲走势 |
🛃 四、清关合规风险加剧中小货代危机
- 墨西哥海关政策收紧:2025年初墨西哥海关人事调整,清关灰色渠道受阻。头部货代因“新关长不认旧渠道”导致600集装箱被扣,每票货物疏通成本从数千元飙升至数万元16。
- 欧美查验率翻倍:海关查验率从2024年的5%升至15%,违规处罚加重(如低报货值、品名混淆的“双清包税”模式)。一批误报为“塑料玩具”的电子烟被罚没80万元16。
- 转口贸易监管趋严:越南、韩国等中转国严查原产地证造假,美国海关对异常商品(如高科技产品经马来西亚转口)重点查验,违规转口空间压缩9。
💰 五、资金链紧绷与行业恶性循环
- 高负债与长账期拖垮现金流:深圳跨境货代平均资产负债率达82%,客户账期长达60-90天,资金周转率不足3次/年。部分企业为抢客接受“90天账期+分期付款”,在清关成本激增后资金链断裂16。
- 垫资压力转嫁失败:有物流公司试图向客户加收1890元/m³“垫资费”引发抵制,反映成本无法向下游传导的困境16。
深圳跨境货代企业财务压力指标
指标 | 2025年上半年 | 同比变化 | 风险点 |
平均资产负债率 | 82% | ↑17个百分点 | 融资能力接近极限 |
客户平均账期 | 60–90天 | 延长30% | 现金流周转效率下降 |
墨西哥专线成本 | 200万元/线 | 刚性预付 | 重资产运营压力 |
资金周转率(年) | <3次 | ↓50% | 流动性危机 |
💎 总结:货代行业正经历“寒冬重构期”
表面看是“旺季不旺”,实则是政策扰动、供需错配、合规成本飙升共同作用的结果。短期需关注8月关税豁免到期后的需求反弹,中长期则依赖行业出清(部分企业倒闭)和运力调控(小型船企撤出)。当下货代企业需严控账款风险、筛选高利润客户,并加速布局海外合规清关网络,方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