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昭帝始元六年,辅政大臣霍光组织召开盐铁会议,讨论核心为是否继续保留汉武帝时期制定的盐铁官营、均输平均、酒类专门等政策,文学、贤良一方主张应予以废除,靠仁德之法维护边疆稳定;而以丞相田千秋、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朝廷重臣则主张应继续保留官营专营政策。
除辩论经济政策外,双方还就边疆治理、德刑治国、儒学法家等问题进行了辩论分析;文学、贤良主要从儒家经典中寻求理论支撑,而桑弘羊一方则以法家、纵横家等多种理论进行反驳力证;既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,也是传统王道伦理与客观政治需求之间的矛盾。
最终是废除了酒类专卖,减轻赋税徭役,但盐铁官营予以保留。霍光通过此次会议,也达成了对桑弘羊政治打击的目的。

汉宣帝时期,桓宽根据会议记录进行整理,形成《盐铁论》;会议辩论双方引经据典,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深思学习,其也被称为经济思想史中的经典著作。
(一)
贤圣治家非一宝,富国非一道。善为国者,天下之下我高,天下之轻我重。
贤君圣主治理国家并非只有一种法宝,使国家富裕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。善于治国的人,天下视之为下,其却视之为高;天下视之为轻,其却视之为重。
《商君书》所言“圣人不法古,不修今。法古则后于时,修今则塞于势。兴王有道,而持之异理”,社会的治理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来选择治国之策,而非死板的执行一种策略,经济发展阶段不同、社会矛盾变化不同,治国之策也应进行跟进变化。
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讲,要结合所处学习、成长阶段,来选择儒家、法家、道家等理论基础来指导自己的行为,一套理论不可能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,一套治理策略也不可能解决一个国家所遇到的所有问题。
运用什么理论,执行什么措施,不是因为其他人对这个理论或措施的评价如何,而是根据是否对自身有助、是否对治理有益进行决定。
(二)
圣人因天时,智者因地财,上士取诸人,中士劳其形。
物丰者民衍,宅近市者家富。富在术数,不再劳身;利在势居,不在力耕也。
圣人顺应天时变化,智者善于利用当地特产,聪明人依靠别人劳动发财致富,中等智力的人依靠自己劳动获取财富。
物产丰富的地方民众富有,住宅靠近都市的家庭富裕。致富在于筹划,不在于亲身劳动;获利在于地势优越,不在于努力耕作。
《货殖列传》所言“夫用贫求富,农不如工,工不如商,刺绣文不如倚市门,此言末业,贫者之资也”、“是以无财作力,少有斗智,既饶争时,此其大经也。”
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,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。
没有财产的时候要舍得花力气;稍有积蓄了就要善于动脑,靠智慧去赚更多的钱;富足了之后,既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周期性波动的规律,又要设法把财富传之久远。
现在学校学到的更多是如何工作的技能,即“劳形”、“劳身”的本领,况且目前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还是存在差距的,导致通过学历改变阶层的难度越来越大。
没有XXX的时代,只有时代下的XXX。
我们需要增加关注时局、研究时局、把握时局的能力,通过历史规律的学习,提高自身辨别社会现象的能力,即使因客观条件不能登上时代的快车,也尽量避免走上社会迷迷重雾的歧途。
(三)
小人先合而后忤,初虽乘马,卒必泣血。
小人先是迎合而后背叛,起初虽然有乘快马般的得意,最终必定被坑吐血。
历史的经验一遍遍的证明,小人迎合他人的前提是背叛,当有更大利益时其还是会选择再次背叛;吕布杀丁原、灭董卓,也得导致了曹操拒绝其投靠。
现在“小人”我们容易识别,但现在我们身边更需要警惕的是“中人”或“庸人”。
我们周边有些见识短浅、境界不高、进取心不足,但心肠也不坏、相处也比较舒服之人,和他们交往相处起来没有压力,但实际上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。
当一个人对社会认知度不高,价值观判断力不足时,很容易受身边人人影响,特别是刚入大学时、刚进入社会时,他们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,他们没有干我也不干,潜移默化的影响短时间是难以发现.
而另外一部分积极进取、敢于突破自己的人,在几年后早已超越自身好几个身位,自己再进行总结复盘时,才发现是之前身边人影响到了自己,想再改变现状就需要花几倍的努力去付出,甚至有些机会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。
小人给自己造成的损害是一次的或一时的,而“中人”或“庸人”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可能是一个重要人生阶段。
(四)
君子进必以道,退不失义,高而勿矜,劳而不伐,位尊而行恭,功大而理顺;故俗不疾其能,而世不妒其业。
君子进身仕途一定要以正道,退隐一定不要失去礼义,处于高位而不要骄傲,功劳多而不夸耀,地位尊贵而行为谦恭,功绩甚大而通情达理;因此世俗不会嫉妒他的才能,世人不嫉妒他的功业。
看人不仅仅是看平时,更重要的是看他最难时是否能保持初心,最顺时还能否谦虚谨慎;关羽投入曹操帐下时的约法三章,离开时的封禁挂印,才得以被后人敬仰。
自己处优势阶段的一时傲慢,可能后期会给自己造成很大麻烦;不管何时何地的谦虚谨慎,为人正道,才是保持自身安稳的重要法宝。